[P1]民用建筑按地上高度和層數(shù)分類如下:(1)單層或多層民用建筑: 建筑高度不大于27.0m的住宅建筑:建筑高度不大于24.0m的公共建筑:建筑高度大于24.0m 的單層公共建筑; (2)高層民用建筑:建筑高度大于 27.0m 且不大于 100m的住宅建筑: 建筑高度大于24.0m且不大于100.0m的非單層公共建筑;(3)超高層建筑:建筑高度大于 100m的民用建筑。
[P1]建筑的組成:建筑物由結構體系、圍護體系和設備體系組成。(1)結構體系:包括墻、柱、梁、屋頂?shù)取?/span>(2)圍護體系:包括屋面、外墻、門、窗等。(3)設備體系:包括給排水系統(tǒng)、供電系統(tǒng)和供熱通風系統(tǒng)。
[P4]照明的種類:①室內工作及相關輔助場所,均應設置正常照明。②當下列場所正常照明供電電源失效時,應設置應急照明: a.工作或活動不可中斷的場所,應設置備用照明。b.人員處于潛在危險之中的場所,應設置安全照明。c.人員需有效辨認疏散路徑的場所,應設置疏散照明。③在夜間非工作時間值守或巡視的場所,應設置值班照明。④需警戒的場所,應根據(jù)警戒范圍的要求設置警衛(wèi)照明
[P6-7]抗震設防的各類建筑與市政工程,根據(jù)其遭受地震破壞后可能造成的人員傷亡、經(jīng)濟損失 、社會影響程度及其在抗震救災中的作用等因素劃分為甲、乙、丙、丁四個抗震設防類別:甲類:特殊設防類(地震時可能發(fā)生嚴重次生災害等特別重大災害后果);乙類:重點設防類,(地震時可能導致大量人員傷亡等重大災害后果);丙類:標準設防類(除甲類、乙類、丁類以外的);丁類:適度設防類,指使用上人員稀少且震損不致產(chǎn)生次生災害,允許在一定條件下適度降低設防要求的建筑與市政工程。
[P15]作用(荷載)的分類:引起建筑結構失去平衡或破壞的外部作用主要有兩類。一類是直接施加在結構上的各種力,亦稱為荷載。包括永久作用(如結構自重、土壓力 、預加應力等),可變作用 (如樓面和屋面活荷載、起重機荷載、雪荷載和覆冰荷載、風荷載等),偶然作用(如爆炸力、撞擊力、火災、地震等)。另一類是間接作用,指在結構上引起外加變形和約束變形的其他作用,例如溫度作用、混凝土收縮、徐變等。
[P22]裝配式混凝土建筑設計構造要求,高層裝配整體式結構應符合下列規(guī)定:(1)宜設置地下室,地下室宜采用現(xiàn)澆混凝土;(2)剪力墻結構底部加強部位的剪力墻宜采用現(xiàn)澆混凝土;(3)框架結構首層柱宜采用現(xiàn)澆混凝土,頂層宜采用現(xiàn)澆樓蓋。(4)底部加強部位的剪力墻、框架機構的首層柱采用預制混凝土時,應采取可靠的技術措施。
[P25]常用的建筑鋼材,有較高要求的抗震結構適用的鋼筋:在牌號后加E(如HRB400E、HRBF400E)。其除滿足強度標準值要求外,還應滿足以下的要求:抗拉強度實測值與屈服強度實測值的比值≥1.25,屈服強度實測值與屈服強度標準值的比值≤1.30,最大力總延伸率實測值≥9%
[P25]鋼材的主要性能包括力學性能和工藝性能。力學性能是最重要的使用性能,包括拉伸性能、沖擊性能、疲勞性能。工藝性能表示鋼材在各種加工過程中的行為,包括彎曲性能和焊接性能。
[P27]常用水泥的主要特性:①硅酸鹽水泥:凝結硬化快、早期強度高、水化熱大、抗凍性好;②礦渣水泥:耐熱性好;③火山灰水泥:抗?jié)B性較好;④粉煤灰水泥:抗裂性較高、干縮性較小
[P27]常用水泥的包裝及標志及要求:(1)水泥可以散裝或袋裝,袋裝水泥每袋凈含量為50kg。水泥包裝袋上應標明水泥品種、代號、強度等級、生產(chǎn)者名稱、出廠編號、包裝日期、凈含量等。散裝發(fā)運時應提交與袋裝標志相同內容的卡片。(2)水泥的細度屬于選擇性指標。堿含量屬于選擇性指標。水泥中的堿含量高時,如果配制混凝土的骨料具有堿活性,可能產(chǎn)生堿骨料反應,導致混凝土因不均勻膨脹而破壞。
[P36]木材的含水率與濕脹干縮變形。
[P38]鋼化玻璃的特性:玻璃機械強度高,抗沖擊性也很高,彈性比普通玻璃大得多,熱穩(wěn)定性好,在受急冷急熱作用時,不易發(fā)生炸裂,碎后不易傷人。大面積玻璃幕墻要避免風荷載引起振動而自爆。通過對鋼化玻璃進行均質(第二次熱處理工藝)處理,可以大大降低鋼化玻璃的自爆率。
[P44]常用測量儀器的作用:鋼尺、水準儀、經(jīng)緯儀、激光鉛直儀、全站儀。
[P45]建筑物細部點平面位置的測設方法: ①直角坐標法:適用于建筑場地的施工控制網(wǎng)為方格網(wǎng)或軸線形式時。 ②極坐標法:適用于測設點靠近控制點,便于量距的地方。③角度前方交會法:適用于不便量距或測設點遠離控制點的地方。④距離交會法:適用于從控制點到測設點的距離,不超過測距尺的長度時。⑤方向交匯法:測定點由相對應的兩個已知點或兩個定向點的方向線交會而得。